一、研究背景
随着苏派课改在我校步伐的不断推进,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课改,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同时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势必要求我们在以往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
课改是在以往课程基础上为了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的前提下实施的。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参与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课程设置,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其变化的具体表现为课程功能发生了改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课程内容上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在课程设置上,高中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学习以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为重,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被动性,这与新课改的理念完全相悖。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境意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对概念、定理、公式及解题过程等若干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教师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大面积提高高中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把每项教学任务都看作是帮助学生长大成人的机会。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能够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与激情。同时,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情况,尊重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帮助他们设立目标,让他们知道怎样做可以达到目标。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共同构成了教学质量评教学过程评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再好的考试反映出的学生的情况也不及教师对学生长期观察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得准确。因此,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评价制度会淡化成果评价,倡导过程评价,从而扭转教师死教、学生死背的教学方式,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强调的是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对学生发展和对教师实践能力的促进功能。为了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注重质性评价;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策略,准确描述学生的发展历程。
二、课改的基本理念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现、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5、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6、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7、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8、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9、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1、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2、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3、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4、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5、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16、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17、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18、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19、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0、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4、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5、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26、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三、研究课改的目的
1、课改的目的并不是要我们只做重形式轻内容的花哨课,而是我们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以高效率高质量做好课改的每一个环节
2、做理论正确设计务实的课,不仅能快速提高学生成绩,而且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特别是人格的提升
3、做突出学科特点,有魄力的课,做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课;
4、做适合学生体验参与的课,做流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课
5、做实效性高的课
四、领导小组
组长:杨卫平
副组长:程攀峰、李南山、张义文、宋桂英、贾桂庆、叶益平
组员:徐珍华、周洲、张昌平、毛辉慧、王喜平、王春生、王瑞炯、刘珺、马国新、陈淳进
五、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方式、任务、时间
1、 全体教师都必须参与本期课题研究,任务责任到人
2、每学月每组完成3--5个子课题,本期还有二个学月
3、课题研究开始时间:从第三学月开始(2015年11月11日)
六、评价考核标准
1、整个研究过程和结题都纳入部门考核,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分数共40分。
2、组内实行集体负责制,某个教师的任务完成会牵涉到组内每位老师的利益
七、课题研究需要上交的研究方案与结题说明
1、需要上交的课题研究方案包含有以下内容:
(1)选题:选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重点难点分析、研究的对象。
(3)课题研究步骤
(4)预期价值:本课题研究成果形式,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价值,成果可能去向,。
(5)前期准备:为本课题研究已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已收集的数据,进行的调查研究,完成的部分初稿等),课题负责人已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
2、结题:
(1)结题成果可采用研究报告、小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2)主报告、小论文或案例前加一页“内容摘要”,阐述主要观点。
八、特别提醒:1、第三学月立项报告表、研究方案上交时间:11月23日(周一)立项报告表与研究方案合在一起以组为单位由组长把电子稿打包压缩于发送至徐珍华QQ:1824684859)同时还要交打印纸质稿 给徐珍华
2、结题报告(或小论文、案例研究)上交时间是在每学月的月底,也是以组为单位由组长把电子稿打包压缩发送至徐珍华QQ:1824684859
九、任务分配(子课题目录、负责人及组员)
《苏派课改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子课题目录及负责人
(一)导学案研究组
组长: 李南山
副组长:刘珺 (高中负责人) 胡刚仁(初中负责人) 陈重勋(小学负责人)
组员:倪娜、张泽、朱俊龙、何寿林、蒋海波、王宁、徐向东、楼庆来、金梦珊、陈靖璐、鲍习中、丁姗姗、陈璐、杨晓红
研究子课题:
1、高效课堂板书设计研究
2、课改下“理想课堂”“和谐课堂”实践与研究
3、 分层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4、教师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原理
6、课改中课堂教学实施原则研究 7、课堂中师生互动研究
8、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研究 9、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10、有效学案设计”的研究 11、教师的责任心研究
12、学生潜能开发研究 1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研究
14、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效学习的研究 15、教辅读物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研究
16、有效习题设计研究
17、课堂教学中“矫正主体”的研究 18、课堂教学中“当堂达标”的研究
19、学生“预习”的实验与研究
20、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教师点拨与学习指导研究
21、教材中若干“分化点”的研究 22、如何提高新手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23、改善备课方式、教研方式的研究
24、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的教学要求和一般结构研究
25、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的研究 26、如何培养学生的背诵积累习惯研究
27、导学案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28、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的研究
29、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的研究 30.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1、情景探究教学在高中理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32、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资源研究 33、有效备课研究
34、有效上课研究 35、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研究
36、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实验研究
37、初中与高中衔接的研究 38、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课改价值研究
39、如何把握教材知识面广、跳跃性强、跨度大的教学难度
40、很多概念性的知识都没有下结论,教师怎样进行教学
41、 怎样在教学中落实好“双基”
42、怎样合理安排学生的探究学习
43、教师在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
44、教育的永恒主题到底是什么? 44、总复习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复习
45、 教师基本功研究
46、在学科教学渗透荣辱观教育的实践研究
47、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实践研究 48、课程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教学研究
49、课堂观察与教学反思的应用研究 50、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5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研究
52、多种形式的教学课件的开发、应用与评价研究
(二)课堂流程研究组
组长:程攀峰
副组长:孙华生(高中负责人)、杨晓伦(初中负责人)、余辉勇(小学负责人)、
组员:楼红棣、王红军、张永生、杨如意、申红丽、张永进、陈凯丽、陈秀娟、吴功航、黄怀德、陈丽燕、李勇明、陈星、张祥
研究子课题:
1、如何提高学生展示效率的研究 2、高效课堂应该关注的细节研究
3、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 案例分析
4、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的机智典型案例研究
5、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6、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进程中生成与调控的研究
7、评价一堂好课的关键是什么?
8、让学生大胆发言的策略研究; 9、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10、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
11、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模式研究。
1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13、课堂教学结束的形式研究; 14、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的研究
15、课改中教师科学教法研究 16、 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研究。
17、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
18、有效教学中应该避免的无效课堂研究
19、高效课堂呼唤激情的研究 20、课改对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
21、有效教学中与班级第一次见面技巧研究 22、课堂教学设问研究
23、课堂教学导入研究 24、课堂教学中“时间分配”的实验与研究
25、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与不讲”的研究
26、教师偏离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的教学行为的研究
27、解决班级中个别学生不交作业问题的研究
28、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31、教师的境界研究
32、高效课堂的流程与预习、展示、反馈的整合研究
33、如何使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研究
34、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反馈的研究
35、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组织教学研究
36、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的研究
37、如何实现课堂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38、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39、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无效性的因素研究
40、课堂管理研究 41、让优秀成为一种过程研究
42、好教师必须要有良好心态的研究
43、教学是一项对话艺术的研究 44、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情
45、课改中师生互动共同进步典型案例分析研究
46、教师角色转换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47、教学中统一模式的利弊研究 48、课改背景下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研究
49、课堂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与实效性实验研究
50、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
51、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52、学生厌学的根源研究 53、课改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三)文化建设研究组
组长:叶益平
副组长:孟向永(高中负责人)、王瑞炯(初中负责人)、江薇(小学负责人)、周洲
组员:孙哲平、阳桑、向大元、陈婕、王春雪、贾云、张纬、王添、杨仲冬、何小奎、黄莉、翁杭英、陈俊华、楼晓倩、杨燕霞、
研究子课题:
1、课改中教师应该进行哪些知识储备? 2、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3、教师服务意识与行为研究 4、教师奖励制度改革研究
5、教师趋利性流动研究 6、课改对中青年教师的影响研究
7、民办学校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研究 8、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建设研究
9、课改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10、教师多元智能训练研究
11、教师职业活动中科学发展观研究 1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3、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实践研究
14、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15、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6、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17、教师要积累厚实的文化底蕴 18、校园文化教育研究
19、教师“课堂语言”的研究 20、教师听评课模式研究
21、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 22、教研组团队文化建设的研究
23、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学习观研究 24、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素质观研究
25、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念的改变研究 26、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观研究
27、优秀教师标准的研究 28、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研究
29、校园文化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30、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研究
31.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化或细化研究; 32.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策略研究
33.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研究; 34.学习型学校建设研究;
35.新教师、研究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成长研究36. 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37、励志与感恩教育研究 38、教学中的记忆方法研究
39、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0、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41、构建班级优良文化氛围的研究
42、班文化建设对养成学生良好行为的实践研究
(四)评价与激励研究组
组长:贾桂庆
副组长:楼大海(高中负责人)、马国新(初中负责人)、周宇航(小学负责人)
组员:叶兰花、王丽君、田晓辉、谭义栋、张晓华、郑剑芬、丁俊菲、何诗、周斌、历艳珍、李文敬、王梦婷、刘彩莲、郑颖、林刚、
研究子课题:
1、课改的“质量低线研究” 2、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
3、教学要始于课内,终于课外的研究 4、有效教学反思研究
5、有效作业研究6、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6、教师反思性教学评价实验与研究
7、促进偏科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
8、促进中小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研究
9、舆论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的研究 10、学生寻找、选择、利用教育资源研究
11、中小学生个性教育研究 12、课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3、不同学习方法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14、学生作业批语的教育艺术研究;
15、中学生学习障碍的发现与矫治的个案研究 16、培养学生仔细审题习惯的研究;
17、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错题的习惯研究; 18、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研究
19、课改的“理性反思”意识研究 20、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21、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研究 22、学生自习实效性研究
23、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24、学生视角中的"好"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25、好学生到底有不有统一标准研究 26、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的研究
27、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研究;
28. 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的命题技术与结果应用研究;
29.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30.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研究
31、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反馈的研究
32、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激励“的研究
33、如何使教学评价具有有效性的研究 34、课改下的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35、课改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评价的实验与研究
36、如何让谈话式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37、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38、 如何对学生作业进行发展性评价
39、夸奖学生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研究 40、高中学生控制情绪的方法研究
41、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即时评价
42、怎样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3、学生自信心下降的成因研究
44、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分析与教育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45、教师自我评价研究 46、学生学习评价的功能与手段研究
47、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方法与工具研究 48、学生学习评价软件开发应用研究
49、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及应用研究
(五)小组建设研究组
组长:张义文
副组长:陈淳进(高中负责人) 章凤岚(初中负责人)、王喜平(小学负责人)
组员:王海桥、陶西梅、枊婵娟、周奇、杨枊、方璐瑶、金瑶晶、潘兰英、朱余通、杨磊、万茶艳、胡灿、申红丽、冯晓君、
研究子课题:
1、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研究 2、有效教学吸收学生注意力的技巧研究
3、优质教学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研究 4、师生课堂走动规则研究
5、课堂教学中学生偶发事件的类型及成因研究;
6、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偶发事件方法与技巧研究。
7、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研究 8、班级循环日记研究
9、课堂奖赏研究 10、课堂上如何唤醒学生成就感?
11、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研究 12、中小学生自学能力研究
13、学生展示方式研究 14、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16、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
17、教育个案学习研究
17、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
18、打造“魅力课堂”的秘诀
19、课堂上教师应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的研究
20、课堂教学中怎样与学生互动
21、做成功教师的研究 22、让课堂魄力飞扬的技巧研究
23、如何做一个“好玩”的老师研究 24、靠什么来维持课堂秩序的研究
25、教师课堂上的好习惯研究 26、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27、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的研究
28、提问时如何让学生做到有效“倾听”的研究
28. 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研究; 29.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研究;
30、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31、情绪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研究
32、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秘籍 33、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34、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学
35、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36、对班级”中间层“学生教学学习的研究 37、“学会倾听”课堂学习习惯研究
38、学生认识特点与学习心理研究 39、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研究
41、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行为研究 42、学生多元化学习应用研究
43、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和适应课改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
44、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45、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46、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研究
六、英语高效教学研究组
组长:宋桂英
副组长:曾安(高中负责人)、王文艳(初中负责人)、周慧芬(小学负责人)
组员:朱美玲、黄慧、施春鸯、胡明瑛、周鸳鸯、王玲玲、徐曼、陈忱、王珍珍、周如意、孙磊、俞俊英、陈婉媛、朱康俊、肖博、朱振华、潘规秀、余翠婷
子课题:
1、英语对话教学研究 2、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交往模式研究
3、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研究 4、英语课堂中学生参与的质量分析
5、课堂活动设计与学生参与质量的关系
6、教师提问类型与学生口语能力的相关性
7、小组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8、英语情趣教学研究
9、英语开放式教学实验研究 10、英语兴趣教学研究
11、英语教学评价实践与研究 12、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13、苏派课改英语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14、英语分层教学研究
15、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16、英语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
17、通过增大语言输入量大面积提高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
18、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研究
19、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开发 20、阅读课的教学模式
21、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2、阅读与词汇习得的关系研究
23、学生阅读量与写的能力的关系 24、英语教学中写的能力的培养
25、如何改善英语学习中缺少交际和运用环境的状况
26、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
27、英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研究 28、英语教学中“说”的研究
29、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30、英语教学游戏法研究
31、英语主题教学研究 32、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研究
33、小学英语活动教学模式研究 31、小学英语活动游戏案例研究
32、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研究 33、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及教学对策
34、如何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35、两极分化的现象及对策
36、小学低、中、高年段学生外语学习特点的对比研究
37、优秀生的学习策略研究
38、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 39、家庭环境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40、纸介质教辅与多媒体教辅的对比分析
41、与现行教材配套的小学英语教学电子文本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42、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43、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调查
44、优秀教师课堂行为特征研究 45、优秀英语教师成长模式研究
46、英语教师职业状态研究 47、各种教学信息是如何在教师间传播的
48、教师的自我意识研究
49、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
50、提高重现率的途径方法及效果研究 51、“公开课”的利弊研究
52、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课改价值研究
53、实施任务型教学实施方法的研究
54、高中生课堂学习中“交流与讨论”环节缺失与重构研究
55、新课改下英语课堂趣味教学策略研究
56、任务驱动式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7、动态生成快乐教学法
58、提高学生单词记忆能力的研究
60、增加高中英语课堂容量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关系的研究
61、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方法研究
62、高三学生英语课堂主体性发挥的研究
63、对学生考试后的归因指导实践研究
64、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师能力建构研究
65、课改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英语泛读能力的研究
66、名言警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67、学生背单词方法研究 67、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研究
68、高中生厌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69、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研究
19、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方法研究 70、高中英语词汇记忆与理解
71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与提升策略
72、英语课堂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73、汉语负迁移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4、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说的技能的培养
75、高中学生英语文本理解的主要困难于解决方法的研究
七、德育研究组
组长:张义文
副组长:毛辉慧(高中负责)龚景其(初中负责)、王春生(小学负责)、张昌平
组员:何憬河、颜永胜、黄华明、丁继军、万艳丽、林丽妹、姚瑶、牛俊杰、马对莲、张平、张燕燕、吴丽萍、陈军建、张春田
子课题:
1、课改与德育工作融合性实验研究 2、教师的教育素养与德育实效研究
3、如何增强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研究 4、学校德育如何适应社会新形势的研究
5、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研究 6、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7、学科教学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研究 8、问题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研究
9、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10、中小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
11、全员德育研究 12、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学的影响研究
13.基于网络时代的德育研究 14、不同类型学生自我教育的个案研究
15、赏识教育研究 16、就餐课程研究
17、如何对待”教不好的学生的研究 18、班主任工作艺术
18、特殊家庭学生网瘾的纠正研究; 19、引领学生走出网络的沼泽地的研究。
20、关于中学生早恋现象的调查与研究 21.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研究;
22.生涯规划与班级管理结合研究; 23.生涯规划与学科教学结合研究;
24.生涯规划对学业管理的促进研究 25.中小学德育基地建设研究;
26.德育与心育的有效整合研究; 27.青少年心理问题早期干预的研究;
28.心理健康教育班本化的实践研究; 29.中小学生抗挫心理训练研究;
30、师德教育是最美丽的风景 31.基于网络时代的德育研究;
32、师德评价体系研究 33、教师师德评价多元性研究
34.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整合实施研究;
35. 德育基地和其他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
36.通过社团活动有效开展德育研究;
36、 素质教育下高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38、课改理念下师生关系建构方法研究 39、高中生上网情况调查研究
40、高中学生中“隐形人群”的调查研究 41、高中学生吸烟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42、高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的研究 43、后进生的形成原因研究
44、班级友情式管理研究 45、 如何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46、关注学生生活,开发和研究德育资源的研究
47、德育课程校本化研究 48、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49、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经研究
50、运用主题班会形成良好班风的实践研究
51、重塑学生诚信的策略和实践效果的研究
52、在班级中构筑诚信道德平台的实践性研究
53、在班集体中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探索
54、关于非常态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55、 惩罚研究
附件:
义乌外国语学校
《苏派课改模式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子课题
立项报告表
课 题 类 别 课 题 名 称
课 题 负 责 人 完 成 时 间 成果形式
学部 组 别͟͟ 副组长电话
课题组其
它成员的
有关情况
|
姓名
|
课题组内分工
|
学部
|
组别
|
|
|
|
|
|
|
|
|
|
|
|
|
课题说明
(主要内容)
|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学部负责人意见
|
学部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督导教科室审核意见
|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校长审批
|
|
(注:“课题类别”填“学月规划课题第一期”)
(将此表填写后与研究方案合在一起以电子稿打包压缩于11月23日(周一)发送至徐珍华QQ:1824684859),同时将此表填写后与研究方案合在一起打印由学部负责人签字后以组为单位由组长把纸质稿交给徐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