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金戈:重新认识孩子与教育 | 来源: 点击数:11293次 更新时间:2013/8/19 15:08:44 | 在我的教育之路上,称得上有本质性影响的书,并不很多。如果我能读懂并读透这其中的一本,那么我的教育思考深度与践行力度,将有一个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将会持久地影响我的教育走向,甚至是教育理想。台湾学者黄武雄所著的《童年与解放》对于我,就有这样的意义。
整体感受
读完《童年与解放》一书,有豁然开朗之感。作者从儿童语言学习进手,以独到的观察与剖析,给“小孩不小”一个逼真的解答。“小孩不小”即“心不小”,此“心”可理解为儿童的本心或天性,就是黄教授多次提到的“原来面目”。由于小孩天生具有成人已退化的自然能力,所以“不能太低估小孩”,比如儿童对四周人与事物的识别和对语言的学习,都是成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此即“心不小”。
小孩身上有一种原始创造特质。正是自然能力使幼儿来到人世之后数年,能够发展成为万物之灵,具体说来,作者以为小孩子的自然才能有三大“原始发明特质”:识别特点与无边好奇;生之勇气;宽容天真、不存成见。
这就是《童年与解放》一书所构建的世界观,从康德的“人即目的”开端,到孩子的原始创造特质,作者一层层掀开儿童世界的面纱。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类原始特质正是人创造力的基本,“在日常生涯的表示是颖悟的敏感,在文学艺术甚至科学的发明运动中,则为锋利的直观”,这正是孩子为“摸索者”、“思想家”、“艺术家”、“幻想家”之缘起。
作者强调,学校传授的知识,应定位为“人类共同体验世界的脚印”,学校教育应是人与他人的体验相互印证相互碰撞的进程,只有这样,目前僵化了的学校教育才会“起死回生”,读书才会变得生趣盎然。
教育就是解放儿童,也是解放教育者自己。黄教授旁征博引,将哲学、禅宗、神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熔于一炉,从知识论的角度揭示解放的真理为“从多重的知识与理性的枷锁中摆脱出来”,让人能用童年时认识世界的方法重新体验世界,复回知识的整体,此说切中时下教育重症,不啻一剂良药。
精彩启示
启示一、重新认识孩子与教育
通常我们都以为小孩只是成人的雏形,我则以为人之真实世界的起点在于小孩身上,小孩身上奔流的是人类祖先充满创造活力的血液。创造活力使人勇往无惧。(《童年与解放》)
这本书加深了我对孩子的认识,我对教育的理解也变得深入。童年阶段是属于人类的天堂时光,孩子有自己的伟大之处,那就是他们的可能性。可能性就是诞生精彩的潜能,可能性就是正在发展中的创造性。我们要珍视儿童、少年的独特体验与创造力,在引导孩子走向成熟的同时尽量保持他们的童心,这是保留他们与世界真诚交流与创造力的保证。只有建立在对孩子理解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深刻的,人本身就是目的,理解孩子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
启示二、发展孩子的整体把握能力
辨认特征、整体地看待世界、体验是小孩秉承于自然的原始创造特质。
小孩借抓取特征的能力,作整体的归纳,借不断尝试错误的勇气,作取代与修正,来学得语言。(《童年与解放》)
整体地看待世界是孩子的原始创造特质,我们在培养孩子分析能力的同时,要保留并发展孩子的整体把握能力。知识如果只有分析,世界就会破碎。哲人说: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说:未经体验的知识是异化的知识,会将人变成知识的工具。
哈维尔·罗杰斯:不存在抽象的能力,也不存在在抽象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复杂情境中得到发展,并在复杂情境中得到评估。初中阶段应涉及一些复杂情境。因为,“当我们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时,学生的才能,比如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而事实上,也只有在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也才会在反复的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升。”
启示三、教育即体验
《童年与解放》见解:体验是人展现生命最平凡却也最上乘的方式。人最真实的知识必须靠自身的体验得来,靠自身体验得来的知识,才能发展成为智慧。
黄武雄教授援引歌德的话,道出了体验的深刻性:人只能在自身中认识世界,在世界中认识自己,每一样真正被人所接纳的新客体可以说是在我们身上发现的新器官。(《童年与解放》)
(一)创境与唤醒
有了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还需有效的呈现,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一场生命与智慧的游戏,这场游戏的主题是生命的生长,过程是体验与思辨。
1.合理创境:润泽人的心灵,开启人的智慧
合理巧妙的情境创设有助于知识的解决,还可以造成学习的安全感,在细无声中润泽人的心灵,开启人的智慧。
教学要切近学生的实际与兴趣,不断设境,不断唤醒,不断激发,不断体验,打开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渐入佳境。
2.制造矛盾:深度体验,唤起思考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表面化、形式化、零碎化,阻碍了教学的深入。问题的表面化,是因为缺少对内在矛盾的揭示。课堂教学有时需要对某一问题深入的探讨,让学生一辈子有几个深刻的记忆,这样的讨论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比如矛盾分析,有时是对问题最深刻的揭示,在矛盾的背后往往有深刻的所藏。对内在矛盾的揭示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刻呈现,我们的教学就是在这种矛盾与陌生化的语境中唤醒孩子深刻的反思。
(二)知识来得及,体验等不及
我们一些人在应该飞翔的时候没有学会飞翔,他就永远不会飞翔了。我们现在的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与机械的反复操练,斩断了学生飞翔的翅膀。
知识来得及,体验等不及。人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人在应该体验的时候,要让他充分自由的体验,他的心智、心灵才会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如同树根向四面八方延伸,获得一种最大限度的舒展,汲取最充分的营养,才有可能冲顶蓝天的勇气与力量。
1.我们的一些教育,处于过度(机械)开发状态
我们的一些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与知识,而是不断重复着已会的东西;或者提前做一些难题,这些难题对于人的智慧来说没有多少意义,只是对于某种考试具有选拔功能。
当教育异化于人的时候,人是不幸福的。知识变成索然无味的东西,而不是内心的渴求。学生已然变成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永远有推不完的石头。
2. 知识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化为学生的智慧
知识只有在体验中,才是有用的,它将化为学生的血肉,化为学生的智慧。
体验就是用心投入,在知识与现实,知识与心灵之间,不断的来回,探索,发现,验证,那是微风拂动思想的会心一笑,那是顿彻顿悟的醍醐灌顶,那是绵绵不绝的心灵回声。
只有与人的生命体验发生联系的知识,我们会用一辈子记住了他,刻骨铭心。很多文学家、科学家都是听从心灵的召唤,去寻求知识的。很多知识,就是从人的体验中长出来的,正如庄稼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自然。
3. 知识内在于人的需要,才是深刻的
知识只有内在于人的需要时,知识只有解决问题时,是有用的,是深刻的。我们应该,还给孩子的求知体验的幸福,还给孩子的异想天开的梦想。
我赞同趣味数学,探究科学,实用英语。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培育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学习历史也应在一定的案例中,才能做到更加细腻深刻地理解。这种发现带来的兴趣会推动一个人不断前行,如同一片云推动一片云,一个波浪推动另一个波浪,兴趣不断繁衍,研究愈加广泛,所得更加深刻。
启示四、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儿童的发展比一般人意料的来得迟缓,原因是小孩通过体验,一点一滴积累着他从体验中得来的东西,他才逐步抽象为概念性的知识。而不断的体验需要时间。(《童年与解放》)
回到原点思考:人为什么要受教育?人有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有着创造的冲动,有着智力生长和人际交往的渴求……这些需求源自天性。
要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就要满足学生对教育的本质需求,让这些成长的生命焕发生机。
怎么培育并发展这种来自天性的需求?怎样让这些成长的生命焕发生机?一是慢,二是美,三是爱。
慢,就是浸润式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人的成长都是浸润式的,教育也应该是浸润式的,慢工细活造就人。
美,就是审美化的改造。因为“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康德)。在当下浮躁与功利之风的包围之中,唯有美才能唤起人发自内心的长久的热爱。
爱,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我们教师要做微风细雨,滋润一座座山,摇动一株株树,唤醒所有树枝上的小鸟。
(一)慢: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
有效教学之“效”不是经济学的概念,而是教育学的概念。经济学重利益的最大化,而教育学关注人的知识、能力的获得,思维、情感水平的提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教育的“效率”应该建立在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之上,因为儿童的体验需要时间,过于追求“高效”很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甚至于拔苗助长。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育比作是农业。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一方面在于要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命成长提供适合的内容,创造适宜的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另一方面在于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教学节奏,学会慢慢等待。
(二)美:有效教学的的价值追求
不能把有效等同于有用,人的发展绝不能仅从有用性来理解,还应追求教学的真正价值。有效教学追求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这样的教学才具有价值意义。
学生心智的变化、情感的丰富、学习愿望的增强、意志力得到锻炼,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完成审美化教育的诉求。
我们交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意义世界”。人的发展应从自然世界走向知识世界,再走向意义世界,拥有意义世界的人,才是一个审美、完整、独立的人。
在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里,如艺术、历史、哲学等,可以求美求善求真,有个体对自我生命之本真的追寻、有个人德性的内在完满以及生命意义的丰富与深刻。
(三)爱:唤醒所有树枝上的小鸟
“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的话至今还发人深省。
教育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是“信任与理解”。青春是不断犯错又不断矫正的过程,绝大多数的孩子不可能像颜回那样不迁怒,不贰过;青春也是不断战胜脆弱,唤醒自己内心巨人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唤醒者与推动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山
每一座山上都长着树
每一棵树上都住着小鸟
让我们吹拂每一座山
让我们摇动每一棵树
让我们唤醒每一只沉睡的小鸟
比如56号教室,这里没有害怕,这里更多是鼓励与探索,更多的是宽容与理解。学生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不害怕,他们的人生从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中学教育:作业越多成绩越好? 下一篇: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目标 |
|
|
分享到:
|